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筏式养殖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

2015-07-07


  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筏式养殖技术研究

  邹吉新1 李源强1 刘雨新1 张庭卫1 王义民2

  (1 威海西港刺参水产研究所,264209; 2威海市水产研究所,264200)

  摘要 报道了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筏式养殖技术,为鼠尾藻的大面积增养殖途径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 鼠尾藻 生物学特性 生活史 筏式养殖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是褐藻门(Phaeophyta)、墨角藻目(Fucales)、马尾藻科(Sargassaceae)、马尾藻属(Sargassum)的一种。广为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自南至北沿海各地均有分布。在自然界分布于中潮带和低潮带的岩石上,或在高、中潮带的水洼或石沼中,有的甚至在低潮时较长时间的暴露于日光下,均可生长。鼠尾藻在潮间带往往能成为优势种,其生物量能达到1500g/m2以上。鼠尾藻是海参的优质饵料,其叶片鲜嫩、柔软、营养丰富 ,尤其是不含有大量的藻胶,因此在人工育苗和成参养殖中投喂鲜藻不会污染水质。近年来,随着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大量采收自然生长的鼠尾藻,在很多地方已造成资源的衰竭,可是对其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方面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探索鼠尾藻的人工增养殖势在必行。我们在中国海洋大学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鼠尾藻的人工筏式养殖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鼠尾藻的增养殖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

  1.1外部形态特征 藻体暗褐色,高10—50cm,可达120cm,在山东沿海潮间带生长的藻体高一般不超过40cm。固着器为扁平的圆盘状,边缘常有裂缝,上生一条主干。主干甚短,3—7mm,圆柱形,其上有鳞状的叶痕。主干顶端生出数条初生分枝,外形常因枝的长度和节间距离的变化而不同。幼期,鳞状片小叶密密地排列在主干上,很像一个小松球。初生分枝的幼期也覆盖以螺旋状重叠的鳞片叶,其后,次生分枝自鳞片叶腋间生出,有时次生分枝甚短,不能伸长,枝上有纵沟纹,沟纹常自各叶基部下行。叶丝状,披针形、斜楔形或匙形,边缘全缘或有粗锯齿,长4—10mm,宽1—3mm。气囊很小,窄纺锤形或倒卵形,顶端尖,具有长短不等的囊柄。

  1.2繁殖和生活史 成熟的鼠尾藻进行有性生殖。雌雄异株。成熟时在小枝上形成生殖托小枝,生殖托为长椭圆或圆柱状,顶端钝,表面光滑,单条或数个集生于叶腋间。雌生殖托长达3mm,直径达1.2mm,雄托长达10mm(图1—3、4)。生殖托上有许多生殖窝,在每个雌生殖托的生殖窝内产生多个卵,同样在雄性生殖托的生殖窝内产生多个精子。成熟的卵和精子离体后,在水中受精,受精卵附着在岩石上萌发成为一个新的藻体。

  鼠尾藻的生活史(1)是典型的S.O式,即藻体是染色体为二倍的孢子体,缺配子体阶段,也就是鼠尾藻没有一般藻类植物的世代交替。从图1—16~18我们还可以看出,鼠尾藻的盘状固着器是多年生的,当藻体成熟放散卵和精子后,茎和主枝逐步脱落,只留下固着器,并又从固着器上萌发新芽而长成一株新的藻体。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实施多茬养殖,当主枝长到一定长度后,将主枝收获切下,新芽又生长出来,又能长成主枝。我们也可以将盘状固着器切成许多小的组织块,并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法使固着器生长成大块组织,并生长出许多新芽,从而成为养殖的苗源。

  1.3生活习性 鼠尾藻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分布于俄罗斯的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南部,日本的北海道至琉球岛和朝鲜半岛沿岸。在我国,鼠尾藻为沿海习见种,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雷州半岛的硇洲岛均有分布。鼠尾藻生长于中潮带和低潮带的岩石上,或在高、中潮带的水洼或石沼中,有的甚至在低潮时较长时间的暴露于日光下,也能生长。在很多地方的潮间带,鼠尾藻能成为优势种,根据我们在威海的调查,在潮间带的生长密集区,其生物量可达1500g(鲜藻)/m2以上。

  鼠尾藻的生长期有春、秋两个,在春季3、4月份开始生长,长出繁茂的主枝和鳞状叶片,到夏季形成生殖托进行有性生殖,此后主枝脱落流失,到秋季水温下降后,从固着器上又生出新芽,并长成成体,冬季主枝又逐渐流失。

  2.鼠尾藻的筏式养殖试验

  2.1材料及方法

  2.1.1材料 试验用鼠尾藻苗种采自威海市小石岛潮间带岩石上生长的幼苗,将幼苗连同盘状固着器从岩石上铲除下来,洗刷干净、剔除杂质后即为试验苗种。苗绳为棕绳,长3m,每绳夹苗96簇,簇间距3cm。试验海区为威海市小石岛前扇贝养殖区,水深13m,透明度4m,水质清新、无污染,流速大于40cm/s,营养丰富,有自然岛屿作为遮风屏障。试验筏架计12台,架身长60m,挂试验苗绳960根。

  2.1.2方法 由于鼠尾藻为好光性潮间带生长的藻类,筏养试验采用平挂式,以使鼠尾藻能接受到充足的光照。在试验过程中,每10天测量一次体长、体重,并测量水温。试验结束时,将鼠尾藻全部从苗绳上剥离下来进行测量,并进行测产。对照组为自然礁石上的鼠尾藻。在每次测量时,同时观察固着器的生长和新芽的萌发。

  2.2试验结果

  从3月26日至7月15日,经过106天的筏式养殖结果及同期生长于潮间带礁石的自然藻。

  2.2.1体长和重量的生长 ,藻体平均长度从5.5cm长到79.1cm ,增长了73.6cm,最长的藻体达到110cm,而同期生长在潮间带岩石上的只长到39cm,只增长了33.5cm 。而与此同时,每绳的重量试验组从860g,生长到3500g,增长了2440g,而对照组只生长到1750g,增长了890g。因此,不论是藻体长度和重量,在筏式养殖条件下均比在自然礁石上的生长好得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在筏养条件下没有干露时间,而在潮间带生长的鼠尾藻每天都有4—5小时的干露时间。试验结束时,经实收:每亩480绳的鲜藻产量为1680㎏。由于我们的试验筏台间距只有3.3m,苗绳虽是平挂,但实际养殖水层还是偏深,尤其是筏架、苗绳和藻体间的相互摩擦,出现掉苗,收获时平均每绳只有30多簇,如果不掉苗产量还会大大提高。

  2.2.2固着器和新枝的生长 在筏式养殖条件下,将鼠尾藻的盘状固着器和茎夹在苗绳上,随着藻体的生长,固着器也在生长,并紧贴附生在苗绳上,并不断从固着器上长出新芽,并长成新枝。试验开始时,固着器的面积不到1cm2,而到试验结束时固着器几乎长满了苗绳,平均每簇长出新芽7株,最多的达到18株,体长达到5—7cm。

  2.2.3水温与生长的关系 水温在9.6℃—19.8℃是鼠尾藻生长的适温期,其中12.4℃—17.6℃生长最迅速。日生长达到1cm以上,而新芽形成的适宜水温为17.8℃—21.4℃

  3讨论

  3.1本次试验充分地说明了采用筏式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可以达到生产要求。以我们试验的亩产量,就当前的市场价格计算(3.60元/㎏),其亩产值约6000元。

  3.2本次试验所用苗源采自自然生长的幼苗,要大面积养殖鼠尾藻依靠自然苗种是不现实的。解决苗种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开展人工育苗,这可以借助于羊栖菜人工育苗的技术育鼠尾藻苗。采自常温育苗成本比较低,但必须注意的是鼠尾藻是♀/♂的藻类,再就是它是有性的卵式生殖方式,受精卵不能动,在水中漂浮的时间也很短。二是可在室内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培养鼠尾藻的盘状固着器,扩大培养后的固着器上会生出新芽而作为养殖苗源。三是利用鼠尾藻的固着器多年生的特性,实行多茬养殖。

  3.3在试验中附着生物,尤其是贻贝的大量附着,对鼠尾藻的生长十分不利。鼠尾藻具有很强的耐干能力,在贻贝附着期,可以利用干露苗绳的方法防除贻贝的附着。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