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市

发布时间:

2015-07-07


  增强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市

  (邹吉新1 刘雨新1 辛晓东1 张学超2)

  (1——威海西港刺参水产研究所有限公司 2——威海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海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也影响到海洋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意义上讲,意识强则海洋兴。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地理单元,以它广博和富饶影响、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类。在对海洋不断探索、研究和认知的同时,海洋的资源和资源价值逐步被人们认识和重视,随之而来的海洋权益之争也愈演愈烈。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强,人类对海洋的青睐和倚重更加凸显。沿海各国纷纷调整和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和政策,一个以权益为核心,资源和环境为载体的全球性范围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深入、广泛地开展。如美国政府认为如何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海洋,将会深刻地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生活,影响到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他们认为海洋是未来世界的竞争中心。日本早在1970年发表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就把海洋与原子能和宇宙科学技术列为国家的超重点项目,并且预言今后将是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洋,推动着中国海洋事业不断发展和繁荣。海洋经济成就喜人,海洋科技成果纷呈,海洋生态建设进展明显,中国已经进入了海洋事业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沿海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国情对海洋的特殊需要,我们的差距仍然很明显,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推动海洋事业健康、持续、又好又快地发展,很重要的就是要尽快、切实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海洋意识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和经济意识、海洋生态环境意识、海洋权益和安全意识。

  就海洋国土而言,我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主张管辖海域,在太平洋公海海域还拥有7.5万平方千米的海底矿区专属开发权。我国海域内岛屿众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500多个,岛屿岸线1.4万千米。我市海岸线长986千米,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84个。岛屿岸线105公里,全市—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20多万公顷。

  就海洋资源和经济而言,在这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中,蕴藏着及其丰富又宝贵的资源。如海洋生物资源、海洋交通资源、海底矿藏和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盐业盐化工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海水资源等。我市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生物资源300多种。有风力发电、潮汐发电、黄金、海沙、地热等海洋能源和矿产资源;有岸线岬湾相连,水深坡陡,适合修造船业和港口运输业发展的港口资源;有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据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8408亿元。其中:海洋渔业总产值4533亿元;滨海旅游总收入4706亿元;海洋交通(包括船舶制造)总产值3730亿元;海底矿藏和海洋能源总产值2292亿元;海水利用总产值841亿元;海洋盐业盐化工总产值500亿元。而2009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就达到13862亿元。

  山东省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299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31447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威海市2008年全市实现海洋业产值990亿元,增加值514亿元,占全市GDP的28.9%。其中水产业总产值514.4亿元。在总产值中,第一产业即捕捞和养殖的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2%以上。

  就海洋生态环境而言,既然海洋和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目前我国海洋生态和海洋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客观地说,总的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但在某个领域或某个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比如在海洋生态和海洋生物方面,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其遭到破坏,以致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自然方面,如台风、海啸、海洋风暴潮等恶劣性天气,会导致沿岸浅海的海洋生物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种破坏尽管破坏力很大,但它是偶然的突发性的。而人为的因素这是主要的、经常的、持续不断的。如城市扩容,无序的填海造地(浙江省乐清市围海每亩20万元,填海每亩30万元,陆地每亩50~80万元);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渔业活动如海洋捕捞、人工养殖等都会对海洋生态和生物资源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最近人民日报有记者撰文写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容,渔业水域和滩涂被大量占用,部分宜渔水域受到污染,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重。还有一篇题为“海洋荒漠化警钟敲响”的文章,揭示了东海区海洋生态的“三宗罪”,即:滥捕、排污、围垦。文章说:如果说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失去了成长时间,那么沿岸的污染则使它们失去了生活空间。据国家海洋局对全国入海排污口的监测结果显示,去年全国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1219万吨,而在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市178个入海排污口中,有87%存在超标排放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海洋动植物存活、生长更加艰难,生物多样性难以为继。

  而渤海的情况更不乐观,污染持续扩大,环境灾害频发,近海海域局部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渔业资源趋于枯竭。渤海的环境污染80%来源于陆源污染,20%来源于海上污染。

  我市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各职能部门如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局、国土资源局都在尽职尽责的履行自己的职能。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填海造地方面,不是规范、有序,而是随心所欲,结果因没有提前打好围堰,使填海的浮泥给附近一养殖场的海带、扇贝养殖造成一定的损失(崮山养殖六场)。同时由于填海将海底的大量海草(藻)埋没,使海底植被减少;而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海水受到污染,沉积物和营养物的增加,海水高浑浊度和富营养化是海藻和其他海洋生物消失的另一主要原因。如双岛港内因初村河、羊亭河污水的排放,使港内的菲律宾蛤仔死亡惨重;经区绵昌印染厂污水的排放,使承天水产集团公司海区的网箱养鱼、筏养牡蛎和底播增殖的海参损失惨重;06年高区涝台河含油污水的排放,使小石岛海区扇贝等海珍品养殖污染严重;渔业活动,在捕捞方面,由于过度捕捞,导致主捕资源衰退,有的甚至枯竭。在养殖方面,由于修建养殖池塘(虾池、鱼池、参池)破坏了海草和海藻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海草(藻)的生长,破坏了生态平衡。诸如上述非正常现象,国家意识到任其发展下去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当机立断的提出了进行“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修复”的英明决策。体现在渔业资源修复方面主要是人工鱼礁建设和苗种增殖放流两大系统工程。从05年开始山东省已在我市设立人工鱼礁示范区9处,总成礁面积874公顷;向大海增殖放流各种苗种17.23亿尾(头、粒),起到了非常明显的资源修复作用。而体现在海洋生态修复方面,主要是搞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规范、有序、集约用海,杜绝陆源污染物随意向海里排放,对海洋倾废区和污水排海工程的入海口和扩散地的选址,要经过认真的科学论证,并要达标排放和深海排放;对于海洋捕捞生产要适度、合理,严格执行国家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对禁渔区、禁渔期和禁捕工具的规定;而对野生海藻资源,要视同海珍品一样加强管理和保护,严禁滥采滥捞并进行人工增殖和移植,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

  海洋经济在21世纪正凸显她的魅力。人类生存越来越依赖海洋,因此,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21世纪人类生死攸关的大事。2008年10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统计划”,通过这一行动,将显示改良和提高公众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动保护黄海的海洋和海岸带可利用的资源。我市地处黄海之滨,更应积极响应和投入到保护海洋和海岸带资源的行动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百倍珍惜海洋,和海洋相依为命,和谐相处。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