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增殖海藻(草)资源,修复近海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
2015-07-07
保护和增殖海藻(草)资源,修复近海生态环境
(邹吉新1 刘雨新1 辛晓东1 张学超2)
(1——威海西港刺参水产研究所有限公司;2——威海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目前威海野生海藻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市海岸线长达986公里,–15米等深线的浅海水域面积20万公顷。在这些水域的岩礁和泥沙海底,各种海藻(草)资源相当丰富,是多种海洋生物生殖和栖息的良好场所。但由于人们无序的填海造地,以陆源污染物为主所造成的海洋污染和近海滩涂的捕捞养殖作业,使丰富的海藻(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对我市10大海湾(双岛湾、威海湾、朝阳港、荣成湾、马山湾、桑沟湾、石岛湾、靖海湾、五垒岛湾、乳山湾)的调查显示,海带、裙带菜、鼠尾藻、海黍子、海蒿子等大型野生褐藻82年约30000多亩,而现在仅有13400多亩,资源面积减少了56%;大叶藻82年约9900多亩,而现在仅有750亩,资源面积减少92%。
二、海藻(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海藻(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海藻通过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进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及育苗场所和庇护场地,为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海藻(草)在全球碳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海藻(草)的根系可以固岸护堤,起到类似南方红树林的作用。
陆地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它可以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甚至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但这些灾害是能够看得到,也可以预防和挽救。而海藻(草)遭到破坏所引起的海底荒漠化其隐蔽性很大,因为在海底,又不易被人们发现,但其危害性却很大。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和鱼、虾、贝、参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场所,直接影响了人们正常的海上生产和渔民生活,如:大叶藻资源原本在我市沿海极其丰富,是鱼类、海珍品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由于其资源遭到破坏,使世代生长在这里的诸多生物资源大大减少,有的已形不成生产规模。同时由于海藻(草)大量减少,使海岸和堤坝遭到风浪袭击和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造成海藻(草)资源减少的原因
通过调查,归纳起来导致海藻(草)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方面的灾害。如台风、海啸、海洋风暴潮等恶劣性天气对沿岸浅海海底海藻(草)的毁灭性破坏。二是人类活动也是海藻(草)退化的主要原因。如填海造地城市的扩展,使沿海许多自然海岸受损,生态系统被破坏;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海水受到污染,沉积物和营养物的增加,海水高浑浊度和丰营养化是海草消失的主要原因,渔业活动,如近海捕捞和人工养殖破坏了海草床的生存环境,影响了海藻(草)的生长。
四、应采取的措施
明确了海藻(草)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和造成资源减少的原因,为防止这种现象继续蔓延,避免海底荒漠化的发生,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增强海洋环保意识,提高对保护海藻(草)资源重大意义的认识
“海底森林”实际是海藻(草)群落,是海洋生态作用十分活跃的一族,它作为光合作用者,其合成的有机物可为整个海洋牧食链提供第一生产力,其“枯枝落叶”经细菌分解又形成“腐食链”循环,而藻体生长过程大量吸收水体中的N、P等营养盐,抑制了水域的富营养化进程。海藻(草)林带区是众多水生物的栖息地和避难所。已经荒漠化的水域,也是海藻群落受损的结果。因此,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修复,首先要保护和大力营造海中林,建设“人工藻场”。
2﹑严控填海造地,保护海洋生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着眼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与未来,统筹兼顾,切实把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统一起来。
要正确认识围填海造地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我市拥有986公里的海岸线,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十八分之一。浅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活动创造了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但是,也要看到在过去的年代,我市的围填海造地已对沿海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破坏。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围海导致岸线资源缩减,因大部分围海工程都位于海湾内部,填海将岸线经裁弯取直后致使自然岸线长度减少。二是围填海导致海岸动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浅海滩涂是各种水生生物资源生长繁殖的重要场所,这些水生生物是海洋生态的平衡器。围填海导致浅海滩涂大量减少,海洋生物无法栖息在海岸边,使海岸自然动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三是围填海导致海湾属性弱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围填海等临海工业导致沿岸陆生和水生生物数量剧减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围填海导致渔业资源衰退,近岸海域是许多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水质特性,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破坏了鱼虾贝类的产卵场所和栖息环境,使渔业资源锐减。五是围填海导致海洋污染加剧,在海湾内进行的围填海工程破坏了原来的潮流系统,使湾内水域面积变小,纳潮量减少,湾内水交换能力变差,削弱了海水净化能力,同时围填海工程附近往往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区域,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的排入,加剧了海域污染,使近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下降,污染物扩散能力受到破坏,导致水质恶化。六是围填海导致海岸景观破坏。围填海后,人工景观取代自然景观,降低了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很多有价值的海岸景观资源在围填海过程中被破坏,有的具有重要历史和美学价值的景观将永远恢复不了原貌。
此外,围填海工程实施不当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海洋属于全人类,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海洋,维护好这些海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严禁乱采乱捞野生海藻资源,如海带、裙带菜、海黍子、鼠尾藻、大叶藻、紫菜、石花菜、江蓠、石莼等。同时采取人工增殖和移植的方法,配合人工鱼礁建设,加快人工藻场的形成和海洋生态的修复。
4、依法加强对填海造地的规划和监管。具体要求是:第一,强化海域使用规划,防止对海洋的无序开发。第二,开展填海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广泛听取和征求各方意见。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了解填海将对周围环境以及渔业生产等传统海洋产业造成的影响。第三,建立围填海对生态影响的评估制度,严格围填海使用审批。不能用牺牲海洋生态来换取一时和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四,加强对围填海的执法监管,严格制止乱用海乱填海行为。
近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