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建设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发布时间:

2015-07-07


  人工鱼礁建设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邹吉新1 姜洪涛1 刘雨新1 辛晓东1 于玲1 汤宪春2

  (1——威海西港刺参水产研究所 2——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配合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本公司所辖海域进行了三次集鱼礁和海珍品增殖礁试验,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由于海捕资源的严重衰退,公司在生产结构调整中,除了加大养殖生产的力度外,还把注意力集中到人工鱼礁建设上,1995年组建了专职人工鱼礁建设班子,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到2005年10年间共向造礁海区投石10万m3,成礁面积1000余亩;投放各种水泥构件礁3400多个,共22000多m3﹒空;投放旧汽车头改造礁400个,1200m3﹒空;投40~90马力报废木壳船19只,340m3﹒空。以上造礁共投入资金1515.71万元。在造礁的同时还向礁区增殖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

  实践证明,通过建造鱼礁,增殖海藻,投放鱼、虾、贝、参苗种,确实起到改造海域生态环境、增殖和保护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因此,公司在2005年向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申报建设了“山东省人工鱼礁示范区”,并聘请了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市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制定了人工鱼礁建设的实施方案,设计了人工鱼礁的形状和投放方式,加强了人工鱼礁建设的领导力量,同时又配备了大型驳船、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吊车等大型设备,建设了与之配套的200吨造礁平台和150米长的专用坞道。目前,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正按实施方案和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的要求顺利进行。

  为使正在蓬勃兴起的人工鱼礁产业健康有效的发展,现就多年来从事人工鱼礁建设的体会,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关于如何组织人员边投礁边研究制造经济实用的新礁体问题

  礁体的制造首先要考虑投礁海区的海况条件,即地质、地貌、水深、海流、风浪等。第二要考虑鱼礁下海后主要诱集的对象是什么,即是以鱼类为主,还是以海珍品为主。确定诱集对象后,再根据海况条件就可以决定鱼礁的形状、大小、材质及投放方式。

  不管是集鱼礁还是海珍品增殖礁都能起到游乐垂钓的作用。

  我公司所辖海域属开阔型海域,而又面向北和西北方向,冬季偏北大风较多,因此对鱼礁的建造从材质上、形状上、大小上要求较严,以适应本海区的海况条件。

  从前阶段我们的造礁情况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海珍品增殖礁和集鱼礁。我们的海珍品增殖礁,主要是以增殖海参为主,兼顾鲍鱼、扇贝、海胆和一部分地方鱼类资源,如黑鲪、六线鱼、星鳗、海鳗、比目鱼类等。而海珍品的增殖必须结合海藻的增殖,以为海珍品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饵料生物。因此,海珍品增殖礁投放的水深应以10米以内为宜,因为一些大型褐藻的着生水层主要生长在7米水深左右,如:海带、裙带菜、海蒿子、鼠尾藻等。

  从礁体的形状看,我们现在除以投石为主外,还投放了一部分三角型小型的水泥构件礁,除三角形水泥礁因投放时间较晚,还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外,以前投放的大个石块、“鲍鱼窝”等礁体,在增殖海参和诱鱼方面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从礁体的形状看确实有些单一,下一步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从材料和形状上以水泥构件礁为主,其形状可再设计一些多面体,正方体、长方体、圆筒体、半球型、漏斗形等,礁体大小以每个10m3·空为宜。上述形状的礁型除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外,还可利用一些废旧轮胎、塑料、钢材及复合材料为原料,以增加海藻及其它生物的附着量。

  2、关于礁体投放定位不准的问题

  定位准与不准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海上作业有风、浪、流的因素,绝对准确从我们现有的条件看是很难办到的。为了做到投放的相对准确,在今后的投放中应做到以下三条:一是要利用好GPS定位系统,将礁体投放到预定地点,同时,要考虑“仪器”误差。二是要尽量选择在风浪较小和平流时投放,以避免投礁船和礁体移位。三是工作要认真,不能见到浮标就投标,一定要把浮标绳拾到与水面垂直的位置再投放。礁体投放后,要进行潜水检查,发现有倾斜、倒置、移位等情况要及时调整处理。

  3、关于如何在造礁增殖区建立海参幼苗保护区的问题

  首先肯定在造礁增殖区建立海参幼苗保护区是可行的。只是因为和敌害生物和人为的破坏,使幼苗的成活率较低。根据实践和资料记载,海参幼体的敌害生物主要有海星、日本鲟、底栖肉食鱼类(黑鲷、黑鲪、六线鱼等)。从目前的防治方法来看,根据外地经验,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是比较可行的,如长岛县、蓬莱区、牟平区等。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也比较有效,即在投放参苗区域的周围,撒上低值贝类,如贻贝等,将敌害生物吸引在参苗投放区之外,从而减少对海参苗的摄食。另外采取工具诱捕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如在参苗的投放区设置一定数量的地笼网来关日本鲟、黄褐鱼、星鳗等。至于人为的破坏,主要是针对偷捕者而言,所以要强调加强对海域的看护管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关于如何在造礁增殖区进行海上网箱培育参苗的问题

  从两年的试验看,只要选择好海区、加强海上管理,进行海上人工育苗也是可行的。它对比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有三大特点,即:节约型、环保型、健康型。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对比工厂化育苗而言,将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们两年的试验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一、设置网箱的海况条件非常重要,除了不能有大风浪袭击这一起码的条件外,海区敌害生物和附着生物要少。如小石岛海区两年的试验都发现网箱内的桡足类比较多,啄食了不少海参幼体。网箱壁上附着的大量贻贝幼体和玻璃海鞘将网眼全部糊死,影响了水体交换,直接影响了幼体的生长。二、网箱海区不能有大量淡水注入。如荣成实验海区,就是因为一场大雨,附近水库泄洪使试验海区盐度大幅度下降,导致了海参幼体的大量死亡。三、网箱海区要避开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防止因污水的排放给生产试验造成损失。总之,注意到了类似以上的问题,海上海参育苗,保苗都是不成问题的。

  5、关于如何在造礁区提高钓鱼产量和游客兴趣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渔获物的多少问题,渔获物多了,游客(指垂钓游客)的兴趣自然就来了。因为有好多游客是不会垂钓的,有的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如挂饵、甩杆、摘钓、不同种类鱼吃钩(饵)时的手感,不同海区垂钓放线的长短或深浅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个明白人做指导,做示范。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来了钓鱼人我们只负责租租鱼杆、卖卖鱼饵、称称鱼获、收收鱼款老一套的经营方式,要用优质的服务、可观的收获招来回头客。

  我们除了利用人工鱼礁使水流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把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吸引鱼群前来觅食;人工鱼礁能产生阴影,许多鱼类喜欢阴影愿意游向鱼礁;人工鱼礁能给鱼类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把鱼引过来这三大功能增加鱼礁区鱼类的数量外,还可以在鱼礁区增殖海藻改造海底环境,增殖放流鱼苗以增加造礁区鱼的数量,这样采取人为和自然相结合的方式,再加上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造礁区的产量定有明显的变化。


Next —